明清战争是指从1644年到1911年明末、清末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内乱和战争,它是历史上最大的内战之一。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明袁氏之乱、天启之乱和清满洲割据之乱。
明清战争的内容主要是明内乱的夺取实权事件和清朝篡位者满洲人夺取中国政权的争夺。
明朝和清朝在南京和北京的实权据点,各方发动的军事行动,以及各方的战略迁徙与策略。
明清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已经被视为“统一国家”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天启之乱和清满洲割据之乱以来,明清之间结束,原先的中华帝国彻底瓦解,至少16个地区自行建立政权,中国大陆出现了多数同盟、少数统治的状况,整个中国大陆进入了一个百年“内乱不安、政权不稳”的混乱局面。
明清战争爆发的原因
满族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主的后金政权并逐渐发展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个政权的统治阶级强烈要求冲破明朝的畛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明朝却拼命要维护既得的利益,不允许后金的背叛和分裂,尤其不能容忍他们迫京师,危社稷。
这种尖锐的对立及其发展必然激化为武装冲突,明清的长期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明清战争的爆发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明清战争(1618年—1683年),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后金(后成为清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明清战争是指在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建立,到1683年明郑灭亡,大战小战连续不断。
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四月十三日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1683年九月明郑政权覆灭,历时超过六十五年,其间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亘古所少见。
明清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装斗争。在这场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策略多为其他战争所不及,带给我们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115百科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